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一季度,全球疫情有所反复,但新冠疫苗在部分国家快速推广,全球金融市场对经济复苏和常态化的预期持续增强,经济政策继续保持友好姿态。中国经济动能继续改善,疫情影响逐步消退。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出口保持强劲,结构也有所改善。海外封锁措施仍严导致产能无法有效利用,宽松政策保持需求维持高位,继续拉动中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尤其美国疫苗接种进度较快,预计封锁措施逐步解除,产能利用率也将随之回升,可能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压力,出口对中国经济拉动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此外,过剩产能行业如钢铁、有色、煤炭在经过数年的供给侧改革后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产出价格有所恢复,侧面表明过剩产能压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判断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动能和结构均将持续向好。
中国经济政策逐步退出危机模式,但仍保持连贯,以避免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由于此前的财政宽松主要是通过减税降费实现,财政政策的边际走紧并不至于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而是会着眼于中长期采取结构性政策。货币政策则已经基本调整到位,预计在2021年将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同时更强调跨周期调节,避免因短期或局部的基本面变化而改变政策立场。
美国一季度经济数据普遍低于预期,主要由于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预计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美国经济在2021年中将初步恢复正常。美国制造业的景气程度自疫情前即处于周期下行趋势中,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轻微拖累。房地产市场和居民部门仍较为健康,在经济和就业逐步恢复正常后,将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保持强劲。美联储维持宽松姿态,力图安抚金融市场关于经济和政策回归常态的担忧。已经推行的财政刺激方案较为可观,更进一步的基建方案则面临不确定性,依赖于美国国内的政局变化。
美国新当局就任后,中美关系延续了合作对抗的基本态势,但形式从经济制裁和加征关税转变为意识形态。目前的对抗形式更为隐蔽,与美国遏制中国的传统手段一致,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低,预计将逐渐降低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总体而言,疫苗的推广将加速经济向常态回归,当前的国内经济基本面和全球货币政策取向仍较有利于港股市场,部分龙头股估值调整后仍较历史中枢偏高,但风险已经有所释放。计划短期内维持较高的股票仓位,配置受益于经济常态化且估值合理的优质标的。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截至本报告期末本基金份额净值为1.1954元,累计净值为1.1954元;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5.00%,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