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3年上半年的资本市场充分反映了一个特殊宏观经济环境下多变的复苏预期,全球政治经济地缘有了深刻长远的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2023年以后传统投资逻辑将持续受到挑战。大部分行业对经营基本面的判断和未来前景的信心很少见的在若干个季度内发生了显著的转变。3月中旬以前,整体复苏预期较强,积极扩产经营的行业较多,股票也显著优于债市表现。5月后随着出口环比下滑及地产价格的持续萎靡,很多行业的资本开支指引转向悲观,剩余流动性催生了AI产业链的阶段性牛市,债券收益率也很快下探至历史最低水平。“资产负债表坍缩”“雷曼时刻”等悲观舆论甚嚣尘上,强预期的落空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但实则L型复苏的迹象从上半年开始从未中断。
从宏观流动性角度来看,一季度信贷开门红后,央行极其前瞻的判断了经济复苏的波折,并未收紧流动性供给。上半年实体融资成本持续降低,社融及M2增速大幅跑赢名义GDP增速。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了三季度会阶段性看到价格指数的低点,央行政策的前瞻性也意味着不会有超预期的大水漫灌式的救市政策,但货币供应仍将保持宽裕。美国在持续的财政投入下,通胀及加息超过了我们的预判,四季度很可能迎来通胀的翘尾效应,外围流动性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偏负面。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一季度积极投入扩大生产的行业较多,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除了2021-2022年期间已经有巨额资本开支的行业,以消费为代表的内循环体系有明显生产性支出,预示着未来供给的增长。但二季度后,维持资本开支高速增长的行业快速减少,集中在半导体、电动车等数个行业内。在低成本融资环境下,企业经营决策趋向于谨慎保守,AI等新兴领域投资热度还在积累。投资总量难以快速上升的时期,结构性机会更会受到追捧。
上半年投资操作基本沿着宏观脉络和行业基本面调研结果操作,没有追逐热点主题,整体业绩有待提升改善,虽然把握了一季度消费为核心的大方向,二季度在受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压制的成长题材上显著丢分。在总体维持经济L型复苏的判断下,对利率债过于谨慎,久期交易获利甚少。转债投资表现平平没有超额收益,信用债上逐步换仓至经营见底的行业。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截至报告期末,A类基金份额:基金份额净值为1.193元,份额累计净值为1.579元,本报告期内,本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7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55%。
截至报告期末,C类基金份额:基金份额净值为1.188元,份额累计净值为1.535元,本报告期内,本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6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55%。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国内经济总量预期不应过高,地产处于环比负增长状态,基建投资增速难以高于去年,专项债发行有待提速,对“现代产业体系”“国企改革”需额外重视。在政策期待之外,消费方向韧性较好,可能率先企稳。年初以来的货币供给总量,对经济恢复有较好的支撑。CPI持续低迷、PPI在负值区间超过半年。具体汇报如下:
在估值比价(Valuation)层面,成长股>价值股>偏股转债>偏债转债=信用债=利率债。二季度股票风险溢价水平再次触及负两倍标准差,静态及动态估值水平均具备吸引力,指数磨底资金交易驱动的市场中中小盘股票轮动机会较大。偏股型转债按照选股逻辑择券,以行业龙头为代表的平衡性转债机会增加,转债指数机会不大但个券先会有表现。短端利率性价比更高,长端利率在基本面数据改善前维持震荡,杠杆套息策略占优。信用利差处于历史中位数水平,回升压力仍存,收益率较贷款及利率性价比不突出。
从行业景气度(Industry)层面来看,在存量资金环境中,景气投资和主题投资的拉锯现象会更为明显,内部轮动和分化不可避免。在基本面趋势不明朗时期,基于行业数据短期有选股难度,以重大宏观变化及产业投资为代表的主题逻辑将显著占优,提升对低估值标的的配置。从分析师预期ROE增速来看,交通运输、消费者服务、传媒行业的景气度较高,稀有金属、煤炭、电信运营的景气度较低,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建材的ROETTM处于过去十年低点。AI仍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外部产业变化,结合中国产业优势,关注能在全球AI产业链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
从宏观流动性(Macro)来看,宽信用大方向下货币市场利率持续波动,PPI下降在每次经济复苏前期均出现,通缩在总量政策能力较强的国家不用过于担忧,可能等三季度后有更为明确的变化。央行小幅度降低货币政策利率走廊上下限,表明货币政策宽松环境在Q3仍将持续。美国年底前加息概率提升,英国、加拿大仍超预期加息,海外流动性波动剧烈,美国通货膨胀将持续超预期,全球央行的态度转变必须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