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我们在2022年四季报中写到: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进入复苏周期,我们认为GDP增速目标5%左右,而欧美的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迹象初显,中国经济的增速比较优势明显,A股和港股的配置优势显著提升;对大盘以及经济贝塔的方向(白酒代表的大消费、大金融、港股等),2023年还是小幅震荡上行的判断。我们预计2023年伊始稳增长政策依然层出不穷,但是也不能预期“强刺激”,整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年初政策发力方向围绕地产和消费(包括汽车)。
决定2023年全年行情的关键是国内经济的复苏幅度,以及海外通胀的回落程度。特别地,美联储加息的尾声以及美国经济衰退压力增大后,若美债利率趋势性下行,则全球成长股都将迎来反弹。
此外,我们认为二十大的报告中多次提到安全,“大安全”主线仍然是贯穿中期的重要主线。
年初我们对经济复苏力度较为乐观,配置思路围绕经济复苏和安全展开,我们配置的复苏行业包括消费、汽车产业链、房地产产业链、电力和部分有色品种,安全品种主要是计算机和军工。春节后我们逐步减仓顺周期类标的,加仓科技股。
今年上半年市场的变化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春节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强度进行了修正;二是人工智能的算力需求和相关应用快速发展;三是外部美联储加息预期起伏波动。上半年这些因素有利于科技股的表现。AI、中特估的上涨,主要体现在估值层面。春节后,经济高频数据逐步走弱,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强度开始重新定价,且央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尚未改变,股市整体剩余流动性充足,工业企业利润仍在寻底过程中,在大部分股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拔估值”行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大家看到了AI应用的无限潜力,“中特估”行情也让市场对央国企未来经营治理上的显著改善有了明确期待,而一些优秀的央国企本身估值较低,分红确定性高,“类债”属性也令其在经济趋弱的环境下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自然这两个板块便成为了“拔估值”行情中的主力军。
自上而下看,后续其板块性行情延续性首先取决于经济弱复苏的状态能否延续,经济复苏的强度将从股市剩余流动性和行业比较优势两方面影响“拔估值”行情。
自下而上看,中国AI大模型的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的优势从来都在于技术应用的落地,未来在此过程中,AI板块肯定能跑出数个赢家,我们可以在行业格局更加清晰的时候去参与,其确定性必将更高。
科技是我们2023年重点配置的板块之一。2022年科技板块跌幅较大,基本面的原因是2022年半导体进入景气下行周期;国内的入境政策影响了很多厂商新产品在大陆的产品落地;能源价格一路向上,挤压了居民消费中如电子等可选消费品的比例。估值端的原因是中美科技战在半导体领域的持续发酵;美联储加息的超预期影响估值端;机构大票表现普遍较差,21年四季度半导体机构持仓创历史新高。这些不利的因素在2023年都进入反转之年。
我们配置科技板块关注如下几个细分方向:顺周期类标的,以半导体设计类标的为主,聚焦从库存周期拐点到需求创新增量;安全角度,科技制裁背景下加速构建底层安全内外循环产业链;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如人工智能、元宇宙等。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截至本报告期末本基金份额净值为2.487元,累计净值为2.487元;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4.09%,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39%。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下阶段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值得密切关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6-7月是政策落地的重要时间窗口,这既包括逆周期的宏观政策,也包括与扩大内需和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相关的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对市场的风险偏好和结构分化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节奏偏快,复苏条线的企业受关注度会逐级上升。
从估值端看,除少数热门板块外,绝大多数板块的估值都在2010年以来的50%分位数以下。
从库存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已经进入主动去库存到被动去库存的过渡阶段,意味着后续需求弱、生产更弱的局面或将改变,价格下行也基本进入尾声。
从盈利周期的角度来看,工业企业库销比已经筑顶,企业盈利压力最大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后续各行业的盈利恢复强弱主要由需求端改善幅度来决定,需要对二至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端进行密切关注。
二季度末我们采取均衡策略,目前组合中高仓位水平,配置景气向上,行业触底反弹以及去库存接近尾声的顺周期板块,以及部分未来政策发力的主要方向:黄金、电力、AI(算力和终端),底部的半导体和养殖方向,以及部分受益未来政策发力的消费和房地产龙头标的。